地址:太原市北中环街富力盈通国际公寓

邮编:030009 联系电话:0351-4866244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美地集团   山西美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联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联建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我们 | 邮箱登陆 | 人才招聘 | 留言反馈 | 营销网络 版权所有:美地集团 晋ICP备10003371号-1  晋公网安备14010702070558号
中国经济圈的轨道交通一体化
更新时间: 2020/06/15         来源:《人民铁道网》

  ■本报记者 赵妮娜

      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中国大陆的三大经济圈,GDP总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中国轨道交通本世纪以来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水平举世瞩目,轨道交通发展快、密集度高的区域集中出现在这三大经济圈。

      这次调查是在回顾中发现三大经济圈和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分析轨道交通在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展望未来“轨道上”的三大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场景。

      中国三大经济圈新变

      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这是经济圈的初始名称。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圈”的概念在国内使用越来越多。

      经济圈通用定义包括了三重内容:一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二是常为城市群的集合,三是在国家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第三条确定了经济圈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欧洲是最先出现经济圈的地区,伦敦1800年就形成了经济圈,到1971年成为英国的经济核心地区。1990年,占法国国土面积2.18%的巴黎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到了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美国是继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形成了以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为代表的三大经济圈。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代表的日本三大经济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形成了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成为“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圈”。

      全世界范围内,美国三大经济圈GDP占全美国GDP的67%,日本三大经济圈GDP占全日本GDP的70%,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圈GDP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经济圈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上恰是绕了渤海一圈。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包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区,加上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因为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所以现在“京津冀经济圈”被看作是中国大陆三大经济圈之一。

      长三角经济圈位于长江的出口处,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的几十个城市组成了这一经济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长三角经济区共有6个城市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上海2019年GDP总量38155亿元,是我国GDP排名最高的城市。这些数据,显示出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优质状态。

      珠三角经济圈在珠江的出口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9个城市的GDP总量之和为8.69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8.7%。这个被认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区域,正在进入经济圈的更高一个层面,即粤港澳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未来将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经济圈在国家经济中地位重要,中国三大经济圈的新变,代表的其实是中国经济的新变。推动中国三大经济圈新变的因素有许多,轨道交通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轨道上”的中国经济圈

      “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群集合”“经济组织实体”——经济圈定义中的这些关键词,指明经济圈的实质是“一体化经济”。在一定区域内、多个城市一起发展“一体化经济”,就需要消除多个城市之间距离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发展“一体化经济”,首先要发展“一体化交通”。

      总结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圈的发展,会发现有明显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第二阶段是核心城市规模太大产生了一系列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诸如交通拥挤、地价飞涨、环境污染、人居环境恶化等;第三阶段是“布网”,即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枢纽、海港枢纽等,化解第二阶段产生的矛盾,提高发展质量。

      本世纪初,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先后进入“布网”阶段。这个时期,以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同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先是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之后是中国高铁加速到来。

      2008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将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间的旅行时间缩短到半小时左右。

      2009年12月,京广高铁武汉至广州段投入运营,珠三角经济圈迎来了第一条高铁线路。在收获高铁带来的多种红利后,珠三角经济圈所在的中国南海区域开启了高速轨道交通的加速发展模式。

      2011年6月,京沪高铁投入运营,之后长江入海处的这个区域成为高铁网络建设的热点,长三角地区的一小时经济圈快速形成,沪宁杭经济一体化特点开始展现。

      多年之后回首,会发现“经济圈”和“高速轨道交通”这两个概念在发展中一直是并列关系,交通一体化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出现,是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力量。而在交通的一体化过程中,轨道交通一体化占据着较大份额。

      从珠三角经济圈到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交通的助力作用更为明显。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香港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从广州到香港不到1小时,粤港的连通被提上了全新的高度。广深港高铁连接广州、深圳、香港这三个高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还将香港连接至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区域,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增强了经济圈之间的协同效应。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互联互通更为便利,有力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以经济圈为重点的未来轨道交通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加大了新基建进度。“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热点。

      新基建是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轨道交通的内容被列在第三位。

      不管是在旧基建中位列“铁公基”首位,还是新基建中的明确立项,轨道交通都是国家层面的基础建设主体之一。在新基建规划中,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和三大经济圈再次结合在一起——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以三大经济圈为重点区域。

      指导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日前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按照这一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

      在长三角经济圈,2020年铁路建设下达投资计划870.33亿元,计划开通新线里程超过1000公里,其中包括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及通沪、合安、衢宁等8个铁路建设项目。

      2016年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京津冀经济圈主打“环京”概念,加大城际铁路网建设力度。按照规划上报的测算,京津冀区域将修建24条约3457公里的城际铁路,投资可能达到6500亿元,到2020年,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小时至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纲要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万亿量级的轨道交通项目开始了快速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的11市,因为大量轨道交通的到来,联系越来越紧密。

      深圳与湾区6城有轨道联系,与东莞交通联系最为密切,有5条地铁互相接驳、3条高铁线路及城际轨道串联;与惠州和广州之间有8条轨道交通联系。

      广州与湾区所有城市都有轨道联系,与佛山及东莞的交通联系最为密切,均有10条轨道交通串联。

      香港与内地9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深港高铁将湾区几个重点城市成功串联起来。

      澳门目前虽然没有直接的轨道交通与湾区联系,但是已有多条高铁正在规划中。

      资金投入规模、建设项目数量、中长期规划……中国三大经济圈集中了轨道交通的建设热点。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网络,已经帮助三大经济圈的一些城市间形成了“交通一体化”。

      经济圈轨道交通特点呈现

      因为经济、地域、人口等多方面原因,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以三大经济圈为重点区域,经济圈的轨道交通建设特点也开始呈现。除干线铁路的建设以外,建设城际交通网、通勤交通网、交通服务一体化系统是新趋势和热点。

      长三角经济圈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打造城际交通网:加快高速铁路连接线、城际铁路建设,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城际列车,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中心,强化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等城际运输通道功能,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间1小时至1.5小时快速联通。

      在京津冀经济圈,构筑通达京津冀各中心城市、枢纽机场的城际铁路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与佛山及东莞均有10条轨道交通联通,城市群间的城际交通网已经提供给了大众。

      构建通勤交通网是长三角经济圈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市郊铁路建设和运营是主要内容。

      长三角经济圈鼓励建设中心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的市郊铁路,鼓励充分利用既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开行市郊列车。具体的措施是:加快构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常州、宁波1小时通勤网,完善昆山、嘉善等临沪地区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

      在构建通勤交通网中,机场线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交通生活。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近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意见》公布了11个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重点项目清单,10个铁路项目中有7个项目计划在2020年开工。在京津冀经济圈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长三角经济圈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等均有“火车开向机场”。

      在三大经济圈不同的交通一体化规划中,都强调了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长三角经济圈近年来在运力匹配与时刻安排方面开始推进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列车的开行分为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种类型,吸引多方面客流群体,化解大城市的通病——“通勤难”。

      三大经济圈的人们近年来发现城市中的交通枢纽越来越多,换乘也在不断优化中:轨道交通同站布置,同站便捷换乘,有的实现了同台或立体换乘;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间安检互认在增加,月票、年票、积分制等票务服务到来……

      未来的三大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场景

      轨道交通在三大经济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目前新基建对轨道交通产生助推,这一轮建设之后,可以预测轨道交通对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牵引作用将会更加明显。未来三大经济圈的交通一体化场景会是什么样?

      上海,18时,公司职员王芬下班离开办公室,坐电梯到写字楼地下层用了2分钟,5分钟后坐上地铁,10多分钟后到达上海虹桥站,通过快速检票口进站,登上高铁列车。开车17分钟后,王芬在昆山站下车,出站用几分钟走进自己家的小区,时间是19时左右。这是在轨道交通支撑下过着“双城生活”人们的写实。

      未来的场景将是:王芬下班,打开手机APP,APP提供了回家轨道交通的最佳线路规划,下楼进出站全程人脸识别,各站安检互通,换乘有导航提示,站车5G全覆盖,3D的AI技术引入,商务和娱乐出现更多形式。

      而这个“未来”,其实已经离我们很近,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到来。

      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手段,加快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实现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是中国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的主要内容。自身所具有的先天优势,让轨道交通首先进入智能交通系统,这种智能交通系统在三大经济圈已经显现。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多个城市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这些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意见》要求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优化轨道交通车站城市航站楼的值机、行李托运等服务,推进轨道交通与机场安检互认,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

      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是国家一直提倡的方向,行业专家认为在未来三大经济圈的联程运输服务中,一体化定制服务会是亮点,有望形成市场效益。

      在未来的场景中,王芬计划外出旅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快速提供了个人定制化服务:列车车次、进出站、车上服务、酒店住宿、餐饮预订、沿途自然风光及人文景点介绍、实时天气预报……甚至是在景点的行走路线规划。

      定制化推进运输服务与旅游、商务的融合发展,未来的定制化不是“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的方式,私人化、个性化是其特点,可拓展的空间很大。

      三大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国际铁路货运通道建设加快、集装箱国际班列开行量继续提升,前景广阔。

      高速铁路网在经济圈的密度加大,推进了这些区域的铁路客货分线,有需求的重点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高铁快递、电商快递班列的发展以三大经济圈为重点,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市场效应。

      “经济圈”“轨道交通”“一体化”作为关键词的中国经济发展场景一直在丰富,未来会更为丰盈和壮丽。

      记者手记

      以城际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建设的资讯近期密集刷屏:长三角铁路建设2020年下达投资计划870.33亿元,计划开通新线里程超1000公里;京津冀主打“环京”概念,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小时至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万亿量级的轨道交通项目在快速推进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交通密集度再次提高。

      分析这些资讯,发现了经济圈和轨道交通长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圈对轨道交通青眼有加,而轨道交通对经济圈具有助推力。

      中国经济圈正在发生新变化,轨道交通一体化正在快速形成——位于“轨道上”的经济圈,经济一体化提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