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太原市北中环街富力盈通国际公寓
邮编:030009 联系电话:0351-4866244
人民铁道网讯(张学鹏)“今天大家一定要注意轨头下颚,一二次波的重点分析,把加固处所伤损发展情况及时录入数据库。”9月10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工务段探伤车间根河探伤工区工长杜玉祥像往常一样,带领6个人的钢轨探伤队伍开始作业,他们当天将要对牙林线的部分小半径曲线和道岔等重点设备进行加密探伤检查。
在列车的长期碾压作用下,看似坚硬的钢轨也可能会在内部产生一些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细小裂纹,如果未及时发现处理,病害会不断变大,缩短钢轨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钢轨折断,危及列车运行安全。探伤工的工作就是利用超声波钢轨探测仪给钢轨做“B超”,及时发现钢轨内部伤损从而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
在两台探伤仪后面,4名操作人员全神贯注、慢走细探,双眼紧盯显示器上的波形,时不时地调整参数和探头方向,防止漏探一丝一毫。发现异常波形,他们便将探伤仪退回,并且反复对比波形,确认伤损。如果遇到伤损轨件,他们还要做好标记、记录,立即通知调度和车间进行处理,确保线路设备安全畅通。
牙林线上只有一对4181/4182次公益性“慢火车”。这是林区百姓眼中的“通勤车”,是孩子们求学的“校车”,更是大山沟通外界的桥梁。半个多世纪以来,百姓乘坐这趟车走出大山,随着林区旅游开发和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驴友”乘上这趟列车到大兴安岭林区观光。今年秋季,当地的松塔、都柿等山货大获丰收。这一信息经网络传播,也将远在云南、四川等地的“跑山客”吸引到这里,“慢火车”上也逐渐热闹起来。
30多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杜玉祥和他的工友们推着50公斤重的探伤仪,穿梭在深山密林中,日均走行6公里,用辛勤劳动和汗水实现9000多天探伤作业“零漏检、零误判、零违章、零事故”,守护着林区的“小慢车”、畅通着林区百姓的“生命线”。